THE LATEST NEWS
NAND 供不应求连续涨价 iPhone7将会跟着涨?

84.jpg


  众所周知,当前DRAM产能严重过剩,之前业界人士就曾向手机报表示,前几大DRAM供应商三星和海力士都把DRAM销往智能手机市场;尽管如此,但是智能手机市场能消化的DRAM依然很有限,所以导致DRAM价格一降再降。与DRAM价格下降截然相反的是NAND,在DRAM价格持续下降之际,NAND价格反而持续三个月上涨,从市场新品发布情况来看,恐怕NAND价格上涨的趋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NAND产能供不应求  涨价将持续到第四季度

  近来,据外媒报道,有业界人士称,在iPhone7所配备的256Gb存储容量的强劲需求带动下,NAND将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到今年第四季度。此外,该媒体还表示,这或许导致iPhone7最终的零售价可能会因此提高。

  据了解,苹果的NAND主要来源于三星电子和海力士,不单是256Gb的NAND价格会增加,此外,据称iPhone标配版NAND容量也会有所增加,价格也会有所上涨,这也就是说,iPhone7的价格最低可能也会高于当前iPhone6s的5288元的售价。

  NAND市场像其他手机配件市场一样,受到苹果的影响都比较大,去年苹果占据NAND市场份额的15%。据国内某知名ODM厂商人员表示,它们已经接到NAND价格上涨的通知,至于涨幅程度其并未透露。在他看来,此次NAND涨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iPhone7启动拉货,其次是供应端减少了,简而言之,就是iPhone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货源,而且NAND供应商也减少,这是导致NAND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在排名前三的某NAND生厂商人员看来,NAND价格上涨并非因为DRAM产能过剩亏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现在的NAND厂商都在从2D NAND向3D NAND转型,而且良率并不是很高,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能;其次,今年SSD市场发展很不错,占据了很多NAND产能;三是iPhone7把容量提高了,这是预期之外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期间三星位于西安主要生产3D NANDFlash的半导体工厂曾因周围的电厂爆炸导致停产,当时三星对外宣称会受到一些影响,占比约10%,同样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当时电厂的事故已经对三星的NAND供应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至于iPhone7是否会因此涨价,在上述ODM厂商人员看来,iPhone7并不会因此而涨价,应该还会维持在之前的价格档,甚至还会稍微降低一点。对于该人员认为iPhone7价格可能还会稍微降低,从今年来iPhone的销售情况来看,或许存在这个可能性,而且从目前关于外界流传的关于iPhone7的信息来看,其并没有很大的吸人之处。而且其业务下降,例如2016年第二季度,其在大陆地区的市占率已经下降排名到第六,同比下降了21.7%。同样,NAND厂商人员也认为iPhone7并不会因为NAND价格的上涨而上涨,因为苹果的价格体系已经很稳固了,此外NAND的价格只能说是反弹,并不会因价格的上涨就会对苹果的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此次NAND价格涨价,早在7月份底就有消息称NAND的价格暴涨22%,日经新闻当时报道称,由于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提升手机功能,带动NAND需求大大增加,导致6月份的批发价在一个月内就涨了22%,其中MLC类型的64Gb NAND价格上涨到每片2.75美元,其中甚至有部分交易的价格已经超过3美元,进入到7月份以后继续涨价,而如今到了8月份,从上述两任业界人士得到的信息,8月份NAND的价格将一如既往的上涨。

  这也就是说,从6月份截止到目前,NAND的价格已经持续三个月上涨的趋势。再者接下来的第三季度将会是手机新品发布的高峰期,这将会加剧NAND缺货现象,致使价格进一步提高,这将促使今年NAND整体出货量预计增加三成超过100亿片。当然,如果iPhone7的销售量最终并不如意的话,那么NAND的价格可能会从明年第一季度开始回落,这和当前的面板一样。

  3D NAND为下阶段目标  各大厂商各显神通

  从产业格局来看,SSD具有相对稳定、告诉、寿命长低功耗等优势,促使其成为各大内存厂商竞争热点,此外,由于2DNAND受到工艺的限制,导致其在15nm后很难再有进展,所以目前的NAND厂商都看向3D NAND,包括三星、东芝、美光、海力士、英特尔、WesternDigital以及大陆都在大力从2D NAND向3D NAND转型,国内被紫光收购了的武汉新芯也努力在往3DNAND方向发展。

  首先是三星,三星在DRAM方面是全球老大,不管是出货量还是工艺制程都走在行业前沿,其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NAND销售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据IHS表示,三星第一季度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成长3.1%,总销售额达到26.15亿美元,增幅更是整个NAND市场的两倍,市占率从也去年第四季度的42%上涨到42.6%。

  在3D NAND方面,三星从2013年就开始制造,目前仍是唯一量产48层3D NAND的厂家,尤其是随着东芝、美光、海力士等厂商在3D NAND发力之际,原本三星计划在2017奶奶下半年开始在韩国平泽市量产64层3D NAND,但是随着目前NAND紧缺以及对手加强市场布局,三星更是宣布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64层3D NAND,一如既往的抢在市场前沿。

  东芝则以28%的市占率排名第二,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其也增加了4%。在2016年春季就已经开始量产48层的3D NAND,并且从7月中旬开始,其位于日本三重县四日市的半导体二厂也已经启动,主要用于2D NAND向3D NAND转型,今后也将用于64层3D NAND的生产,今年年底的月产能有望达到4万片。

  而且东芝可谓是把宝都压在了3D NAND上,其计划到了2017年3DNAND占据全部NAND出货量的50%,到了2018年更是提升到80%。不过,从市占率来看,东芝与三星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说东芝想追赶三星的话,那么要走的路还很长。三星早于2013年开始做3D NAND了,但是东芝是今年春季才开始做,两者技术差距不可避免,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控制闸技术,三星采用的是TANOS,而东芝采用的是SONOS,东芝的技术虽然有利于多层堆叠,但是其工艺制程比较复杂,而且生产力也低,这就意味着良率低成本高。所以说东芝试图在64层3D NAND市场超越三星,至今仍不好判断。

  美光排名第三,其市占率为18.8%。不过在3D NAND市场,美光距离三星和东芝的距离还是有点远,美光计划今年9月份推出48层的3D NAND芯片,主要定位于中高端智能手机,目前已经送样,至于64层的3D NAND,美光至今还没发布研发时程。据美光预估,到了2020年,智能手机内建的内存或许会达到1TB,与笔记本电脑一个级别。

  海力士则以10.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海力士除了现有的M11和M12工厂生产3DNAND以外,其M14工厂也将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量产。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称海力士投资4500亿韩元在韩国忠清北道青州市兴建新的工厂,且已经与当地政府签署好合作备忘录,青州市政府将为海力士提供2万5千平方公尺的土地,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工厂预计将于2018年动工,并于2019年投产,据数据统计,为全力冲击NAND市场,两年内海力士大力投资使得产能提高了近两倍。

  WesternDigital也奋力跟进,上个月其就对外宣布,已经成功开发下一代3D NAND技术的BiCS3,具有64层垂直储存性能,该技术是由其与技术和制造合作企业Toshiba共同研发,该新技术产品将会在日本四日市的合资晶圆工厂进行试产,预计将会在今年稍微开始正式量产,不过,据WesternDigital估计,真正开始商业量产可能要等到2017年上半年。

  值得一提的还有英特尔,英特尔大连工厂原本技术生产65nm的CPU,但是由于看好3D NAND,该12寸工厂早于2010年就已经完工,最终英特尔与大连政府签署协议,投资55亿美元将该工厂改建成生产3D NAND,初期月产能约为3万到4万片。

  与此同时,英特尔已经和美光结成联盟推广3DXpoint,而三星和IBM、海力士、东芝则主要力推MRAM,从NAND下一代发展的方向来看,美系厂商与日韩厂商已经截然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从上述各大内存厂商的布局可以看到,从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NAND市场的产能将会大幅度增加,到了明年下半年,则可能需要谨防产能过剩。当然国内NAND也不甘落后,NAND一直以为都是国内的短板,原为NORFlash大厂的武汉新芯被紫光收购后,通过两者资源的整合,势必使得中国内存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3D NAND方面,今年3月在国内大基金的投资下,武汉新芯也兴建了3D NAND工厂,不过预计要到2018年才能量产,而且还局限在32层。此外,从2016年第一季度市占率来看的话,前四家占据了市场的%,所以说国内3D NAND突围之路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ack
STMicro Advances PiezoMEMS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TMicroelectronics, in partnership with Singapore’s A*STAR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IME), the A*STAR Institute of...
More info
ZeroRISC Gets $10 Million Funding, Says Open-Source Silicon Security ‘Inevitable’
There is often skepticism around the concept of open-source silicon,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security, according to Dominic Rizzo, C...
More info
EnCharge Picks The PC For Its First Analog AI Chip
Analog AI accelerator startup EnCharge AI announced its first product, the 200-TOPS (INT8) EN100 AI accelerator designed f...
Mor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