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TEST NEWS
华为“泰山”服务器真是用自主芯片吗?

  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华为展出了其第一台ARM平台服务器“泰山”,并在展板上写明该服务器“配备自主研发的Hi1612 ARM架构64位处理器,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

  一时间国内媒体争相以“华为自主架构芯片泰山发布”或“华为推出自主架构服务器CPU”等为标题报道。然而峰回路转,在6月7日,华为公司出面辟谣,表示“泰山”并非采用自主研发的微结构,而是ARM Cortex A57,并指出“泰山”为核高基1号专项项目,是用来做互联网冷却储存的生态系统验证,而非推广的CPU和量产型号。

49.jpg

  媒体之所以报道有误,一方面在于部分媒体未经充分的信息核实;另一方面,华为将一款购买ARM公版架构的产品表述为“配备自主研发的Hi1612 ARM架构64位处理器,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也不准确,使媒体将这款32核A57芯片与华为自主设计的芯片相混淆。

  那么,为何一款购买ARM公版架构的产品能够成为“自主研发”,能够成为“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甚至成为核高基1号专项项目?这就要从国内就自主研发的标准和话语权之争说起了。

  自主可控标准之争

  近年来,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在龙芯、申威、飞腾等老牌设计单位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又成立了拥有1200亿元人民币的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先后与IBM、VIA、高通、AMD合资/合作成立兆芯、宏芯、华芯通等公司,并大力扶持展讯、海思、联芯等ARM阵营IC设计公司茁壮成长。

  不过,在国内IC设计公司茁壮成长的大环境下,也存在一些隐忧——一些IC设计公司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近乎于成为境外公司的马甲;一些公司不具备造血能力,基本依赖政府经费生存;国内IC设计公司分属X86、ARM、MIPS、Alhpa、POWER阵营,各搞一套软件生态和产业联盟,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而且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各家公司(即便是那些马甲公司)都认为自己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具体来说,某些公司将VIA、IBM的技术穿个马甲,就认为是“自主知识产权”,并申请核高基项目,从政府拿经费;再比如说展讯的所谓“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芯片“椒图”,其实是购买ARM IP核授权的产物,其CPU部分为8核ARM Cortex A53。由于芯片的安全性、性能、功耗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微结构的性能,如果无法开发出比ARM还要好的产品,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力,那么购买ARM的微结构能否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划等号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而本次华为的做法和展讯类似,同样是购买ARM的Cortex A57做集成,然后宣传“自主研发”和“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本质上也是将买IP做集成认定为“自主研发”,其产品也被界定为“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

  这些形形色色的“自主可控”、“自主知识产权”的认定标准,表面上看是话语权之争,其实质都是利益之争——正是因为将购买VIA的技术穿马甲认定为“自主可控”,兆芯才能获得核高基1号专项重点扶持,2015年又从政府获得海量资金,还在国家重点系统和工程中推广应用——根据科技部官网的文章《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交流材料》显示:采用ZX-C的联想II代整机应客户要求于2015年底正式交付5800套产品,并将在军队和政府保密系统中进行上千套规模的试点应用。

  正是将购买ARM的微结构做集成认定为“自主可控”,展讯才能将“椒图”打上“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标签,进而获得国家扶持——采用“椒图”的所谓“安全手机”定价4000元左右,并与央企单位达成供货意向,而且后续还将面向国家众多涉及安全的行业领域、政企市场全面推广。而华为本次关于“泰山”展板的描述亦是如此,笔者猜测,华为此举,一方面是可能是宣传文稿忙中出错,毕竟在发布的公告上,华为已经声明是A57;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获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中国芯三条发展路线

  由于自主技术越多,那么与现有的技术体系(Wintel、AA)兼容性就越差,市场化难度就越大;反之,购买/使用国外技术越多,和现有的技术体系兼容性就越好,市场化也就越容易。笔者根据自主可控程度高低和市场化运营的难易,将国内IC设计公司划分为3条泾渭分明的技术路线:

  独立自主路线的龙芯、申威。

  由于技术独立自主,和国外主导的技术体系不兼容,必须另起炉灶——必须自主扩展指令集,比如龙芯的loongISA;自主设计微结构,比如龙芯的GS464E;自主开发编译器,比如龙芯的LCC和申威的SWCC;自主开发操作系统,比如龙芯的loongnix和申威的睿思操作系统;

  自主构建产业联盟和软件生态……这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作,资金需求量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因此市场化难度非常大。

  半自主模式的飞腾。

  飞腾购买了ARM指令集授权,表面上看起来和自主路线的龙芯购买MIPS永久授权差不多,但从发展权和利润上看,还是有不小的区别,而且这个区别还相当的关键——除了要向ARM缴纳巨额专利费之外,在发展上受制于人。下图为龙芯3A2000和飞腾1500A在自主可控方面的对比。

  飞腾只能是ARM卖什么,你用什么,在生态上也只能跟随ARM。即便飞腾设计了自己的微结构,也不能像龙芯那样对外授权。

  在安全上,若微结构自主设计,则能保障产品安全可控,比如飞腾自主研发的64核ARM V8指令集的服务器芯片“火星”。但如果像飞腾1500A那样购买ARM Cortex A57,则和海思麒麟、展讯一样依赖境外技术。因此,笔者将飞腾的模式称为半自主。

  依赖于境外技术的兆芯、宏芯、海思麒麟、展讯。

  兆芯的ZX-A就是VIA NANO的马甲;宏芯的CP1就是IBM Power8的马甲;海思麒麟和展讯在技术上也是高度依赖ARM……单单就CPU而言,本质上是IBM、ARM、VIA公司在华代理人。因此,很难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划等号。

  上述公司最大的优势也是在技术上可以依赖境外公司,以海思麒麟、展讯为例,可以购买ARM的指令集授权;或购买ARM Cortex A53/A57/A72等微结构,依赖于国外开源GCC编译器;依赖于安卓操作系统及其软件生态……海思麒麟、展讯依附于“ARM+安卓”技术体系,就不必像龙芯、申威那样事事皆需自主研发,可以大幅技术门槛低,市场化难度也低,能赚快钱。

  诚然,华为自主微结构也正在研发中,不过在还没有产品或者公布模拟器测试成绩前,海思麒麟依然归属于依赖境外技术这一档。

  ARM技术路线很难符合自主可控标准

  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可控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能够做到信息安全不受制于人,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因此,采用国外技术穿马甲的做法,无法真正做到信息安全不受制于人,显然是不符合自主可控要求的。

  而购买ARM的IP核做集成的的模式能否符合自主可控的标准呢?表面上看,CPU或SOC是自主研发的,但因为微结构(CPU核)是从ARM手里购买的,不被国内企业掌握,因此在安全和后门问题上,必然得不到根本保障——微结构决定了CPU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要素,而日常我们所说的双核、四核、八核CPU芯片,其实是将2、4、8个微结构(CPU核)的接口互联并集成到一片硅片上。

  正因此,由于都是购买ARM设计的微结构,所以基于ARM结构的国产芯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都由ARM决定,中国ARM阵营IC设计公司在性能、功耗、安全性根本不具备话语权,能够做主的,仅仅是把这些ARM微结构组合成双核、四核、还是八核的CPU芯片,以及在后端设计方面,在ARM留有的冗余范围内,将主频定得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另外,即便是授权等级更高的指令集授权,ARM也是给出了很多限制,国内IC设计公司是很难凭借有限的授权走出自己的路,并最终单飞——华为、飞腾能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但买到的仅仅是ARM64位指令授权,并没有买到ARM32位指令集授权。由于ARM 32位指令系统的CPU芯片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及ARM32位和64位指令集不兼容(MIPS32/64是能兼容的),ARM向飞腾、华为推销64位指令授权,本质上是找代理人跑马圈地,推广ARM 64位指令集,扩大市场份额,防止重蹈Intel当年IA-64指令的覆辙。

  而且华为和飞腾购买的指令集的使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只能用于服务器领域,因为ARM推销ARM64指令的时候,原本的意图就是让华为、飞腾在中国大陆帮助ARM开拓服务器市场,自带干粮、自担风险为ARM打江山、抢地盘。更要命的是,ARM的指令集授权非常昂贵,每5年的授权根据不同的授权等级,费用高昂——恰恰是如此高昂的授权费致使U.C. Berkeley等几个大学推出RISC-V指令集,Google、惠普、Oracle、西部数据等公司成立RISC-V基金会的原因(RISC-V指令集是一个没有专利问题和没有历史包袱的全新指令集,并且以BSD许可证发布。任何公司都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免费使用,而修改也无需再开源)。

  另外,ARM严格禁止修改、扩展指令集,即便飞腾冒着侵犯知识产权去修改,也是无法得到AA体系中软件商的支持,等于是指令集无效扩展。这使飞腾不具备ARM指令集扩展的权力,导致在利润上受制于人——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授权期限仅仅5年,还被限定使用范围,最关键的是“买无止境”——指令集到期接着买,指令集更新还得买……

  说了这么多,那么国产ARM芯片到底是否属于自主知识产权呢?如果真如华为、展讯等公司宣传的——国产ARM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这就会带来一个悖论: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那又何必每年向ARM缴纳巨额专利费呢?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为何不能自由选择发展方向,自主修改指令集,自主开发用于手机、PC、超算的微结构?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为何不能像龙芯那样对外授权IP呢……

  结语

  中国CPU发展现状是各类马甲CPU公司既能获得国外技术支持,又能获得政府巨额经费,而国外公司根本不会传授真本事,结果造成了其在技术上没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在商业上发展不顺,只能依靠政府输血过活。

  ARM阵营IC设计公司则在ARM的庇护下,在商业上实现了盈利,但却因ARM而兴旺,一旦ARM给点颜色,比如收紧技术授权,很可能就会被重创——软弱性和妥协性自诞生之日起一脉相承,无法实现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宏伟目标。

  而龙芯、申威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将Wintel彻底赶出中国为目标,因此最为革命,也是实现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唯一人选,但国家的扶持却最为有限。例如,逼迫龙芯只能去商业市场谋生存,并最终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Back
Qualcomm Beats Earnings, New U.S. and EU Chip Policies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industry experienced a dynamic week marked by significant policy initiatives, revealing Qualcomm earnings reports...
More info
Cyient Spin-off Eyes Global ASIC Market
India is witnessing a new wave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OSAT facilities in Gujarat, Tamil Nadu and As...
More info
Cadence to Buy Artisan to Support Chiplet, 3D IC Future
Cadence Design Systems has entered into a definitive agreement to acquire Arm’s Artisan Foundation IP business, complementing its A...
More info